中国传统的钢铁交易采用简单的“一买一卖”模式,供需高压无缝钢管市场难以有效对接,企业往往要花费大量物力、人力,才能发现有效客户;在钢铁物流方面,传统的仓储、配送、运输过程,由于管理方式落后,也存在着不能有效监控运输过程、客户满意度不高、物流成本高等问题。
作为钢材贸易龙头企业之一的上海商德集团,在当前的钢铁市场转型中敏锐地发现了商机,2006年投入10亿元率先在哈尔滨建立大型现代金属物流园商德物流园。不同于传统的金属交易市场,商德物流园不仅整合了传统钢材产业链,还引入了精细加工业务、金融服务;尤其是借助于信息技术,打造了金属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、智能物流等新业态。这种号称“全国第一”、针对传统钢材产业弊端而设计的“大而全”的理想化升级模式能否成功?请看本期案例。
“第一个感觉是震惊,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。”这是国内从事钢铁贸易20年的上海商德集团董事长刘晓东,在考察美、德、日、韩等国钢铁产业之后的最大感受。
如今,提起2008年、2009年的考察情况,他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叹国内外钢铁贸易的运营差距之大:“这种差别是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差距,包括钢材生产、加工、仓储、配送、贸易、金融等各环节,而不是某一个环节的差距,这种差距使得国内外钢材产业的利润差距在数倍,甚至数十倍。”这也是他投资10亿元在哈尔滨建立商德物流园以推动上海商德集团转型的初衷所在。
商业模式之变:向上游延伸,用精细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
“一吨高压无缝钢管钢材的销售价格是5000元,生产一吨钢材,在销售之后仅能获得200元的利润;一家大型钢铁生产企业,一年能够生产100万吨的钢材,但是利润可能超不过1亿元,最好的时候也超不过2亿元,利润率不超过4%。”这是国内钢铁产业的现实写照。
“同样的材质,同样的化学成分,5000元一吨的钢材,通过美、德、日、韩等国钢铁企业加工之后,却能够卖到1.8万元到2万元。一家年产值不到1万吨的小型钢材企业,一年的利润在8000万元到2亿元。”这是美德日韩等国钢铁产业的写照。
“关键的差别是中国缺少专业化的金属精细加工工艺。”刘晓东说。国外有不少钢材加工企业,它们的主营业务就是做精细加工,把高压无缝钢管钢材等金属原料加工成精品钢等,从而供下游用户购买使用。
由于国外钢铁产业的精细化分工,使得国外整个钢铁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得以提升,产品附加值提高,整个钢铁产业的利润大幅提升。举例来说,韩国的锅炉厂从不自己购买原始钢材,买的是精细加工后的锅炉配件,然后组装起来,一台锅炉就完成了。他们生产一台锅炉只需要三个月。
相比之下,国内钢材市场缺乏专业化的金属加工企业,用户需要购买钢材等原材料,然后自己加工;即使有小部分加工企业加工,但仍存在着规模小、设备落后、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,由此导致整个产业的效率低、利润低。比如,哈尔滨锅炉厂生产一台锅炉,从购买钢材到锅炉设计,再到生产锅炉,至少需要一到两年时间。
借鉴国外钢铁产业发展模式,商德物流率先在物流园内引入了精细加工项目,目前已经有两家大型金属加工企业入驻,并建立了专业化的金属加工中心,目前主要以钢板开发为主,未来将陆续有钢筋、建材等加工项目公司入驻。
交易方式之变:从传统贸易转型电子商务 金融服务的一体化运作
熙来攘往、人流拥挤、车声噪杂,这是国内大多高压无缝钢管数钢铁交易市场的现状。如今,由于钢铁市场遇冷,全国不少钢材交易市场都显得冷冷清清。在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实地采访商德物流园期间,那里已经堆积了不少钢材,但往来运输车辆并不繁忙,周围大片办公区正在建设中。
30年延续下来的“一买一卖”的国内钢材交易模式正面临着艰难的考验。在传统交易模式下,一家钢材贸易企业首先要拿着自己的订金,从钢厂进货,钢铁厂给他安排发货计划。假如是5月份订的货,6月份到货。由于这类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仓储库房,只能租用一些老国企的钢材市场,先把货放到那里,这就相当于进入钢材市场了,然后他再去找客户;找到客户以后,再把货物卖给客户,进行资金结算。
在这种交易模式下,高压无缝钢管钢铁产品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,客观上造成了钢铁产能结构不合理,进而导致钢铁产品供给与需求失衡,最后,一吨钢材只能挣200元,不仅利润微薄,而且交易周期长,如从订货到最终卖出钢材短则两个月,长则半年,库存积压严重,占用大量资金。
“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聚集更多买卖双方,打造一个"永不落幕"的交易市场,还减少了交易双方相互寻找的时间,提高了交易效率,让买卖需求直接对接。”刘晓东说。据悉,电子商务平台是商德物流园最宏大的一个规划项目,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。该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覆盖钢铁行业,也辐射到有色金属市场。www.gywfgg.com